学员来信 返回上一步

周易的变要因“时”而变

发布时间:2017-06-12   浏览次数:875次

   防止变也好,促进变也好,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变。但变并不是没有条件的。《周易》讲变,根据就是“时”,也就是“变通趋时”。《周易》中这方面的材料很多,比如易经中讲,“天地变化,草木蕃,天地闭,贤人隐,《易》曰,括囊无咎,无誉,盖严谨也。”所谓囊,就是古时人外出时搭在肩上从中间向两边开口的袋子。古人讲:“告老还乡莫谈政,将军还山不论兵”。周易是通过卦象给我们解读做人的道理。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,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,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,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”(讲龙蛇之蛰时,可以讲一下三季人的故事)。精乃精神,义就是理就是学问,精义入神是智慧的最高境界,就能对社会产生推动作用。把你的智慧用到生活中,使大众受益,这就是德的体现。我们说大丈夫能屈能伸,屈伸就是变。但什么情况下屈,什么情况下伸,这是有智慧的,“因时而变”就是智慧。在现实生活中呢,顺而能进易,逆而能屈难;逆而能屈易,屈伸随时难。人们常常讲“识时务”,这里面就特别强调一个“时”字。 

  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。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,他在复仇雪耻时主要依靠了两个人物,一个是文仲,一个是范蠡。这两个都是经邦治国的天才,可以说两个人都是尽忠忧君、都具有大智慧和天才的谋略,两人都是差不多的,但一个功成身退做了大富翁,一个流连忘返成了刀下鬼,下场很不一样。据历史记载,这个勾践呢,在灭掉吴国之后,曾经摆宴庆功,群臣欢呼雀跃,喜形于色,庆祝胜利嘛,大家都很高兴。但是,越王勾践却面有不悦之色,一般的人都没有察觉到,可范蠡一眼就看透了勾践的心思,知道勾践这个人呢,不愿意把灭吴之功归于臣下,心肠比较狭隘,虽然他曾经卧薪尝胆,但这个时候呢,已经胜利了,他的狭隘的心胸,就表现出来了。那么范蠡呢,发现了他这样一个人性的特点,就猜透了他的心思,因此,就暗自做出了急流勇退的打算。于是范蠡就向勾践请求退休,勾践呢,沉思了半晌,然后煞有介事地对范蠡说,你范蠡不能退休,不但不能退休,我还要分越国一半给你,要你和我一起掌管越国,而且,你必须答应我,你不答应我,我就杀掉你。范蠡呢,当然心里很明白了,他知道杀掉他是真,分享治理越国和地盘是假,所以,他就悄悄地打点行装,带着他倾城倾国的一代佳丽西施和家眷,泛舟而去,就离开了。史书上说他到别的国家做买卖,成了大款儿,成了大富翁。也就是后来人们把他推奉为商圣,我们现在供奉的文财神。财神分文武,文武各两个,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公,文财神有比干和范蠡。范蠡逃离越国时,曾给老朋友文仲留下一封信,告诉他勾践这个人,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,你要早作打算,赶紧离开是非之地。可惜的是,这个文仲,收到范蠡的信以后,犹豫不决,结果当他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打算退隐的时候已经晚了,勾践赐死的宝剑已经送到了。最后只能是横刀自刎了。 

未完待续.....